中国玉的种类有多少?
钱玮最佳答案
中国自古就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不仅因为中国产玉,而且还因为中国人对玉的鉴赏水平很高,能出神入化地将玉运用到艺术品之中。 中华民族爱玉、存玉、用玉的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便发现并开采利用当地的玉材——昆仑玉(新疆和田玉)。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是用昆仑玉做的玉琮、玉璧。 玉琮,形似筒管,主要作为祭祀之用;玉璧,中部突起,周边凹下,很像现在的盘花碗。这2种玉器造型简单,但工艺相当复杂,而且原料需要特别选料,切工非常精细。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当年留下的珍贵文物,真品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复制品也在该馆展示。 除了昆仑玉以外,我国还有很多地方的玉,比如: 东北的岫岩玉,有黄绿、深绿等颜色,常做成各种摆设或雕刻品。 河南南阳的独山玉,也称“南阳玉”或“独玉”,多呈碧绿色,也有淡青色或者灰白色,硬度比昆仑玉略低一些。 甘肃酒泉的籽玉,又称“酒嘉玉”和“戈壁玉”,色白微黄不透明,质地细腻。 云南的翡翠,色彩丰富,素有“色艳如血、质坚如玉”之称。
此外还有新疆的玛纳斯玉、江西的翠玉、台湾的绿宝石、缅甸的翡翠等,我国的玉器中,除了一部分是当地特产的玉之外,大部分还是来自今新疆地区。
中国玉的品种有很多种,主要的有山料、山流水料、戈壁料、糖玉、璞玉、独山玉。
山料:产自山上的玉料。它有两种成因:一种是山上的玉石矿床经自然风化掉块,暴露出地表,经过冰川、寒冻、风化、崩塌等各种外力搬运剥蚀而成;另一种是由原生的玉石矿床风化原地崩裂而成。由于其经长期风化,常呈棱角、多裂纹,质量不及籽料。山料在新疆准格尔盆地南缘和田玉山南坡山群中,均有产出。
山流水料:产自山上的玉石经自然风化崩落,被雨水、冰川搬运到山麓半山半水中的玉石。与山料相比,皮壳较光滑,略见风化迹象,质量比山料好,但不及籽料,它被玉雕界分为次子料。
戈壁料:产自戈壁滩上的玉石,通常为经风化严重崩解的次生矿。戈壁料在风蚀作用强烈、风剥土和流动沙丘等的戈壁滩分布较多。玉料经风吹日晒日剥蚀,呈次棱角状,风化程度较严重。
糖玉:由于透闪石--阳起石和/或其它杂质,如赤铁矿、沥青质的浸染、扩散,在光照射时产生红褐色及深棕色,使玉料颜色酷似红糖,故称糖玉或糖青玉。也有羊脂白玉带糖皮的,是上好的玉雕原料,一般用于制作俏色器。糖玉普遍发育在被蚀变的玉石中,产出规模不大。此外,还有糖青玉、糖黄玉、碧玉带糖皮等玉料。
璞玉:亦称带皮玉,是开采出来的未经加工,仍具有包壳的玉石。通常内部是玉,外部是石,石包玉,玉与石界限十分清楚,是制作俏色工艺品的上好材料。(玉雕通常利用石皮的颜色雕琢成兽毛、发辫、火焰、松树皮等,非常巧妙生动,是玉石中价值特别高的品种。)带皮玉有绿皮、黑皮、黄皮、红皮以及红白相嵌的“西瓜皮”等。
独山玉:简称独玉,是产于河南南阳北郊独山、由黝帘石化斜长岩形成的玉状石材,故名。独玉有“一山有五彩,五彩皆不齐”的特点,即在同一矿脉及矿体上同时可见红、绿、紫、白、黑等各色,同一色泽又千变万化,难以用同一色调概括,因此,又名“南阳彩玉”。根据颜色,独山玉分为芙蓉石(粉红色)、翠玉(绿色),墨玉(黑色)和绿翠(墨绿至纯绿色)。
玉的“硬玉”和“软玉”之分,是基于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比重、硬度、外观、成因及产地等等的区别。硬玉以辉石类的 jadeite为主,亦称 jadeite硬玉石;“碧玺”是玉科中的硬玉,矿物名称是电气石,电气石含有铬离子成分,透明的电气石切磨成弧面型宝石,常称为碧玺或翠绿宝; 软玉以闪石类的 nephrite为主,亦称nephrite软玉石。硬玉为柱状晶体,常呈致密、带方向性的细粒或中粒镶嵌变晶结构、呈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软玉为细柱状纤维状晶体,常呈致密的隐晶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