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石石头哪里出的?
说到中国的奇石,那可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中国的地壳运动是非常活跃的,所以岩石矿物资源非常丰厚。加上河水中携带的沉积物中所富含的微量元素通过地质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玉石、水晶等宝石矿物,为奇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所以中国的奇石资源可以说是很丰富。而我国最早的关于奇石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流传于楚国的《庄子》:“夫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且夫圣人之成也可观乎!”其中所谓的“美成在久”便指的是美丽壮观的奇石。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后25年)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到:“行商坐贾,莫不进行,出则随车,入则挟囊,遍于州县,溢于塞外。”其中的“行商坐贾”中的“坐贾”所卖的商品中就有奇石,可见当时对于奇石的交易已经是很常见了。 至于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由于经济的发达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对石材的需求大增。因此我国的奇石贸易在唐宋时期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1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海外贸易的开展,使得包括奇石在内的工艺品可以便捷地从海外引进。但是人们仍然对本土的奇石资源念念不忘,诸如明代文人袁宏道在其撰写的《石匮书》中说道:“寿阳之山多异石,可为柱,可为屏,可为几,可为榻……其色或如黛,其纹如皱,其形或如一佛顶珠,或如二娥眉月……” 时至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天然奇石以外,还有很多的人造奇石。这些人工制作的奇石在材料上可能包含砂石、泥、玻璃、砖瓦、陶瓷、金属等材料;在工艺上可能包含了雕刻、印刷、染织、刺绣、粘贴、浇铸等多种手法。但不管如何,它们都延续了古代先人对于奇石的追求与喜爱。
云南石林,山东莱州奇石,贵州的修文石,宁夏贺兰石,安徽灵璧石等等。
中国已发现的观赏石有12大类1000多个品种。
1、“天下第一奇石村”——北京密云县石城村
密云县石城村有天下第一奇石村的美誉,这里的原野上,星罗棋布地“躺”着数不清的石头,有山楂石、蘑菇石、猴脸石、象鼻石、莲花出水石、一帆风顺石……有记录的有220多种,共12大类,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库”。密云石城奇石与北京的假山石是同一个岩层,是距今6000万余年的沉积岩,石头上凹凸不平的纹路是由于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因沉积下的泥沙冲击岩石而自然形成的。当地人说,雨后,如您到山上寻找奇石,石头被水浸湿后,花纹会格外清晰好看。
2、“黄河毛石”——山西老牛湾
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村,山西和内蒙以黄河为界,山西一侧就是老牛湾。距万家寨70公里,黄河在这里由晋陕峡谷北岸进入内蒙古,折而向东奔流,造就了长城与黄河在此“龙”“虎”相聚的壮丽景观。黄河在这一段河谷狭窄,水流湍急,河中石多。由于黄河水在这里急转,河中石头互相撞击、摩擦,河底石头也随河水翻卷,所以,老牛湾一带的石头棱角分明,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加上河床石、滩地石、岸边石等,形成黄河毛石、黄河彩玉等石种,老牛湾一带也成了晋北黄河奇石的出产地。
3、“水冲石”——四川江油市
江油市武都镇地处涪江中游,这里水流湍急,河床高低不平,石多。武都河水流到这里,把石头反复推磨,由于长年累月的冲击、磨擦,河床中的石头变得很圆滑,形成了水冲石。这里出产的“水冲石”呈条状,长10至25厘米,最大者可达60厘米,一般厚5至20厘米(大者100余厘米),颜色有黑、灰、褐、绿等色调,质地温润,造型奇特,石纹变化无定,形态不一。
4、“象形石”——安徽颍上县
颍上县有80公里长的淮河段,在淮河的冲刷下,形成了以象形石为主的奇石。这里的奇石个头大,色调比较浑浊,黄中带黑,石头表面凹凸不平,起伏不定。近年来,一些有心的颍上人开始收集和出售淮河奇石,当地的农民在农活完成后划船打鱼,每次回到淮河里都可以捡到几块石头。几年下来,不少农民收集了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石头,有的以收藏为爱好,有的则用作经济来源,以卖石头赚些钱。现在,有的乡镇还开始发展以“石头经济”为主的致富产业,准备建设“石头村”和“石头一条街”,发展“石头经济”。
5、“石上春秋”——江苏溧阳市
溧阳上黄镇上黄村,68岁的农民蒋荣初30多年来,走村串镇收集各类带有文字的“书石”7000多块,被人称为“石痴”。1969年,蒋荣初在干活时,在离地面不足10厘米处挖出了一块石头,其上竟有文字,他把这块石头带回家中,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一石换来千石“石痴”的美名在当地也因此传开了。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翟友谊教授题名,这些石头被称为“书石”。
6、“大化石”——广西北流市
北流市是广西的大石奇市,境内山多石美,盛产大化彩玉石、北流青州石、马鞍玉、马鞍绿,北流有“中国大苗山奇石第一市”之称。北流市大里镇是广西大化彩玉石著名产地。因产在大化河床而得名。
大化石石质坚硬、润泽、光亮,颜色以黑、绿、红为主,黑色中配以红、白、绿等色。大化石造型独特,纹理清晰,图案逼真,色彩丰富,对比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