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铜币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这个得看是哪家的十文,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一般有四种: 光绪元宝 丁未年造 背龙版 10文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满清的铜钱,目前好品相的一枚大约十几元。 光绪元宝 北洋机器局造 20文 这种比较少见,好品的价格要比上面的贵些; 光绪元宝 奉天机器局造 背龙版 20文 比上面那种少见的多了,好品的售价在百元一枚。 光绪元宝 度支部造 背双龙戏珠图 10文 这属于清末民初的机制铜圆了,比较稀少,好品的价格要500元以上。 以上都是清政府的铸币,材质都是红铜(成分含量约为96%)铸造的。
民国时期除了继续沿用清制的户部、宝泉局和宝源局等外,还新设了不少铸币厂,如1914年在南京建成了中央通用银元制钱机器局,1917年建造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发行袁世凯像记值银币及辅币。这些新的铸币厂为了争市场,大肆加单印量,导致民国时期的货币非常混乱,面值大的很夸张,质量差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价格都很低,一块钱大概能买几十枚铜板。例如: 袁大头 三年中发 普通版本 5块 嘉禾七三型 九年中发 3元 八年中发 3.5元 上图为民国时期的两大主力货币“袁大头”和“孙小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100元左右的袁大头可以换取300元的孙小头,而一百元的孙小头相当于今天的四百元左右。 如果再往近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贫乏,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当强的。
那个时候的人工资都比较低,国家领导人的待遇也很朴素。以总理邓稼先为例,他当年和前妻王京清一起去美国留学时,因为没钱就把新娘子留在校园,自己先去签证。到了美国后,邓稼先用一个纸箱装了随身衣物和两本书就匆匆赶到签证处,结果因为证件不够,被请进办公室办理。 办公室里有一个漂亮的女职员一直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位朴实的新郎,邓稼先不禁脸红起来。女职员看出他的窘迫,笑意盈盈地问:“先生,你是不是要去签证?” “是啊!”邓稼先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签证要什么手续啊?” “我也不知道呢......”邓稼先憨厚地笑着。 “那你怎么不问问她(指身边的老婆)呢?”女职员一脸揶揄。 后来还是老婆王京清帮他解决了难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币十分值钱,五亿人口的国家只有三十万个有钱人(当时的人口结构是劳苦大众占绝大多数)能用上纸币。普通人用的是实物支付,比如买东西用粮票、油票、布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