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陶币有收藏价值吗?
陶币是中国特有的钱币,不是金属的货币,而是用泥土烧制而成。它不能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仅可以做流通币的代用品,性质与纸币大致相似,属于“过版钱”。有文字记载的中国陶币有二千多年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流传于世并且制作精致的精美陶币,是清代道光、光绪、宣统年间的产物。一般情况下,陶币多为圆形方孔、仿制制钱和铜钱式样制作而成,也有制作成刀币、布币样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以后,在“满洲国”地区,大量发现种类繁多的陶币。这些陶币都是以清代压胜钱为范本烧制而成,其样式,文字与清代铜质压胜钱完全相同,只是改铜为土。清代压胜钱是我国钱币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信邪文化现象的实物见证。它有别于通货使用的铸币,是为佩戴、装饰、寄托人们某种希冀的心理而铸制的。其存世量很大,而且制作精美,流传广泛,深受中国历代群众喜爱。在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满洲国”地区出现大批“禁用”的压胜钱仿制的陶币,是日本侵略者疯狂推行“伪满”国策,奴役中国人的产物。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满洲国”政权为达到泯灭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的意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争意志的目的,以“纪念币”、“祝福吉祥”为诱饵,强迫当地民众在“吉运钱庄”兑换所谓陶币,以逐步代替中国的铜钱,再由日伪政府发行的“满洲国”货币替代。
由于带有欺骗性的日伪“伪币政策”当时受到广大中国人民和日本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抵制,所以这种“中国陶币”尚未大规模推行而胎死腹中,发行量也很少,并且只局限于在中国的东北三省流通使用。由于当时陶币的铸造地点分散、铸造工具简陋、技术粗糙,造成存世的东北陶币多为低劣品,真正保存完好的珍品极少。目前世界范围内藏有这种东北陶币的仅有日本福井县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和中国东北地区及日本极少数收藏家手中,且多为民间收藏。中国国内发现的东北陶币真品,从品种上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仿制清代中国压胜钱而铸的大量通货使用的普通压胜钱,这种陶币约占全部发现总量的80%左右。此类陶币多为圆形方孔,小平制钱样式。面文纪地名“东宁”、“南市”、“东安”、“兴都”、“长兴”等字样;或纪年“民国二年”、“宣统九年”、或纪干支“己酉”、“丙辰”、“戊午”等字样;或纪干支“丁巳大清壹钱”等各种不同的面文款式。其面文有汉文,也有满文,文字以旋读为主。
第二类是仿清代铸造的具有中国地方色彩的太平通宝、天下太平、太平天国、安民通宝、洪杨通宝等样式的陶币。这多为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
第三类是仿制中国古代布币、刀币形状的陶币。此类陶币是日本侵略者有意识在“满洲国”地区推行中国历史上的“复古币制”,企图以“复古币制”来泯灭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的产物。这类形状各异的陶币存世量更少,属珍稀品种。
“满洲国”东北陶币在“九?一八”事变60多年后重新被发现并为世人所知,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开始被钱币界和收藏界所重视。目前日本国内的中国陶币的拍卖行情一路看涨,珍稀品种一枚陶币已拍出一百万日元以上,增值潜力很大。在日本福井县博物馆、国内日本侵华史专业研究机构,中国钱币学会、中国博物馆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展上,“满洲国”东北陶币作为中国人民遭受日本法西斯残暴掠夺和蹂躏的历史见证,作为中华民族在极其苦难的岁月中艰难抗争、谋求生存的物证,作为不可多得的近代货币文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满洲国”东北陶币的收藏、研究正在成为钱币界和收藏界的一个新的热点。